開拓新時代文藝發(fā)展的新境界

來源:《紅旗文稿》2022/10 作者:管 寧 2022-05-25 11:46:22

  在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如何守護歷史悠久的文化根脈、繼承弘揚博大精深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使之融入并適應新發(fā)展階段的時代使命,是當前文化建設面臨的重大時代課題。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文聯十一大、中國作協十大開幕式上的講話中指出:當今時代為我國文藝繁榮發(fā)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廣闊舞臺;廣大文藝工作者要用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文化創(chuàng)造,展示中國文藝新氣象,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同時提出5點希望,對如何實現優(yōu)秀傳統文化創(chuàng)造性轉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作了深入闡發(fā),要求堅持守正創(chuàng)新,用跟上時代的精品力作開拓文藝新境界。這深刻闡述了當今時代是文藝繁榮發(fā)展的重大機遇,闡明了文藝創(chuàng)造主體應遵循的創(chuàng)作原則,澄明了文藝傳承創(chuàng)新的目標與方向,為我們構筑新時代文藝發(fā)展的新境界提供了精神指引。

  廣闊舞臺“藝”彩紛呈

  古人說:“文者,貫道之器也。”一百多年來,中華民族在爭取民族獨立、富強和復興的道路上,經歷了艱苦卓絕、前無古人的曲折探索和偉大創(chuàng)造。從近代以來的太平天國運動、戊戌變法、義和團運動、辛亥革命對救國道路與方案的不懈求索,到五四運動一批仁人志士以新文化啟蒙探索民族復興之路,都展現了深厚的家國情懷和堅韌執(zhí)著的奮斗精神。五四運動后,誕生了引領中國人民走向民族復興道路的中國共產黨,產生了一大批經典文藝作品,為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現代轉型開啟了一個全新的起點。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藝是時代前進的號角,最能代表一個時代的風貌,最能引領一個時代的風氣。進入新時代,面對從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歷史性轉變,面對新發(fā)展階段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生動實踐,面對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對精神生活的新期待,廣大文藝工作者不負歷史使命,心系民族復興偉業(yè),描繪時代恢宏氣象;堅守人民立場,書寫人民史詩;守正創(chuàng)新,開拓進取,在新時代的壯闊舞臺上,繪就了一幅幅絢麗多彩、魅力四射的宏偉畫卷。近年來,國產電影精品迭出,接連刷新票房紀錄,《流浪地球》《哪吒之魔童降世》《長津湖》等創(chuàng)出了叫好又叫座的佳績。國產電視劇中,主題劇佳作迭現、持續(xù)熱播,《覺醒年代》《大決戰(zhàn)》《絕密使命》《山海情》等完整全面地呈現了革命、建設、改革的百年歷程;都市劇題材廣泛、觀念新穎,《理想之城》《我在他鄉(xiāng)挺好的》《正青春》《緊急公關》等生動再現了充滿現實感和現代氣息的都市生活;家庭劇飽含傳統人倫內蘊,《小舍得》《陪你一起長大》《喬家的兒女》《八零九零》等直面日常現實、展現眾生群像;始終深受大眾喜愛的歷史劇、公安刑偵劇,在精神旨趣和審美品質上均有顯著提升。在新興文藝領域,原創(chuàng)作品質量持續(xù)擢升,呈現日趨活躍和蓬勃發(fā)展態(tài)勢,尤其是體現中華美學內涵與特征的作品,如《原神》《黑神話·悟空》等在海外傳播獲得良好效果,并逐步形成官方機構、企業(yè)組織和個人網紅等多主體創(chuàng)作推動文化走出去的新局面。

  當代文藝創(chuàng)造之所以呈現出百花齊放、繁榮昌盛局面,得益于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藝工作系列講話的精神指引,得益于當今時代為文藝提供的廣闊舞臺。首先,創(chuàng)作生態(tài)持續(xù)向好,主旋律、正能量的文藝主題占據主導地位。廣大文藝工作者“以文弘業(yè)、以文培元”,貼近時代、抵近生活、講求品味、追求情操的創(chuàng)作蔚然勃興;“以文立心、以文鑄魂”,自覺抵制庸俗、媚俗、低俗的作品,文藝領域形成崇尚藝德、昂揚樂觀氛圍,文藝創(chuàng)造向億萬人民偉大奮斗、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敞開?!暗歉呤谷诵臅纾R流使人意遠”,反映中國之進、人民之呼的宏大敘事,展現出中華歷史之美、山河之美、文化之美。其次,審美品質不斷躍升,主旋律題材在藝術上既保持高雅格調又體現生動趣味,擺脫正面形象雷同化與模式化,呈現更加立體化、人性化的藝術表達;日常生活題材在藝術創(chuàng)意和制作水平上有顯著提升,表現形式豐富多樣。以互聯網為傳播方式的文藝新形式快速發(fā)展、勢頭不減,《唐宮夜宴》《只此青綠》《日出東方》成為大眾矚目的國潮精品,《隱秘的角落》的攝影、表演水準贏得國際認可。再次,主流平臺撐起梁柱,主流媒體平臺在傳統媒體與網絡新媒體領域精心組織策劃,為文藝精品傳播提供最佳平臺、最優(yōu)渠道?!兜浼锏闹袊窉窆湃怂枷刖A,創(chuàng)新闡釋方式,實現古代經典視覺化、大眾化呈現;《衣尚中國》系統展現古老中華服飾文化審美精髓,以年輕化、時尚化表達激活傳統文化;北京冬奧會《二十四節(jié)氣倒計時》巧妙融合中華農耕文化符號與神州大地美景,演繹成一幅幅既壯美宏大又秀麗雅致影像。這一系列鮮明、突出展現中華文化符號與審美元素的精品佳作,不僅以主流媒體平臺為依托,而且借助傳統紙媒、官網等各種網絡平臺廣泛傳揚,形成立體傳播體系,極大提高了文藝精品的社會影響力。

  文化淵藪“藝”脈悠遠

  當代中國文藝的繁榮發(fā)展離不開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滋養(yǎng)。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挖掘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guī)范,把藝術創(chuàng)造力和中華文化價值融合起來,把中華美學精神和當代審美追求結合起來,激活中華文化生命力。這指明了新時代文藝發(fā)展賡續(xù)文脈、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方向。擁有深厚文化資源的中華民族,不但要立足自身文化根基,而且要在傳承優(yōu)秀文化傳統中創(chuàng)新,不斷增強文化自信,實現文化自強。

  中華藝術審美傳統與古代哲學思想互為融通、密不可分,形成豐富多樣、蘊含深厚的美學寶藏。就哲學思想淵源來說,在儒道釋思想影響下,形成了三個不同的美學傳統:儒家主張文以載道、文以貫道的美學思想,道家推崇自然素樸、渾一圓融的美學旨趣,佛教禪宗追求虛靜空靈、象外之象的美學境界;同時儒道釋之間也并非涇渭分明、難分軒輊,而是互為融合滲透,形成多彩多姿的美學風格與藝術流脈。就藝術審美風格來說,產生于農耕時代的美學風格,因社會階層、創(chuàng)造主體的不同,形成各異其趣的審美趣味:有“鏤金錯采、雕繢滿眼”的審美旨趣,多見于皇家貴胄的宮廷文化;有“昂揚豪放、遒勁剛毅”的美學意趣,多見于胸懷家國的入仕文人文化;有“初發(fā)芙蓉、自然可愛”的審美趣味,多見于隱逸山林的文人文化;有“樸素稚拙、簡單質樸”的審美情趣,多見于傳統市井鄉(xiāng)野的民間文化。這些藝術流脈既有自身發(fā)展的軌跡與傳統,也存在隱然相合的交織與融會,共同構成中華美學的龐大體系,其中蘊含的豐富美學基因,既成就了不同時代精神文化的高峰,也成就了農耕文明時期造物文化的輝煌;中國古代開辟的絲綢之路上,那些遠播歐亞的絲綢、陶瓷、金銀器,正是因其承載著風致獨具的中華美學而令世界為之驚艷和推崇。

  傳承千年的文化基因與審美原則,需要同當代審美追求相結合,獲得新的價值和生命力。恩格斯曾說,“原則不是被應用于自然界和人類歷史,而是從它們中抽象出來的;不是自然界和人類去適應原則,而是原則只有在適合于自然界和歷史的情況下才是正確的”。在21世紀經濟全球化和人工智能時代,我們所面臨的現實環(huán)境完全不同于古代社會及其生產條件,今天的文化創(chuàng)造具有全新的主題內容、藝術體裁、表現形式和傳播形態(tài),古典美學原則的繼承與運用,必然要適應當代審美趣味的變化和需求。承百代之流,會當今之變,擷取先人智慧,融通中外菁華,方能把握時代脈動,領悟人民心聲;學古而不泥古,破法而不悖法,方能將中華美學真諦融入新時代文藝創(chuàng)造,續(xù)寫中華文化的時代篇章。

  更好運用傳統文化元素與內在精神,需要深入辨析和具體把握傳統文化內涵底蘊。面對浩如煙海、厚重深遠的優(yōu)秀傳統文化,如何在創(chuàng)造性轉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的思想理念指導下,搞清楚哪些內涵需要重點關注、哪些精華值得深度挖掘、哪些理念具有當代價值乃至世界意義,是我們推動新時代文藝繁榮發(fā)展應擔負的職責與使命。唯有“內容選材要嚴、思想開掘要深、藝術創(chuàng)造要精”,才能“不斷提升作品的精神能量、文化內涵、藝術價值”,優(yōu)秀傳統文化才能為此提供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美學資源與文化智慧;唯有堅守傳承文脈之初心、保持不懈探索之恒心、秉持海納百川之宇量、胸懷超越前人之志向,才能切實傳承好運用好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實現再創(chuàng)中華文明新輝煌。

  與時偕行“藝”境日新

  繼承傳統,就是要以禮敬之心向前人學習;創(chuàng)新發(fā)展,就是要以競勝之心去超越前人。與時偕行,才能激發(fā)傳統活力;從善如流,才能涵納萬方精粹。傳統藝術經典風格多樣、流派眾多,烙印著歷史痕跡,映射著時代精神,無論是鏤金錯采、昂揚豪放,還是婉約清麗、樸素稚拙,總是或多或少地散發(fā)著歷史氣息,或隱或顯地表現出時代特征。這些洞悉和體現了物換星移的社會歷史變遷中人心微瀾,透視和彰顯了風云際會的人類文明演進中精神氣象的藝術創(chuàng)造,必然會成為流芳百世、流播千載的文化經典,也必然會成為文脈勃興、澤惠后世的優(yōu)秀基因。新時代文藝創(chuàng)造,既要秉承文以載道傳統,“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生動活潑體現在文藝創(chuàng)作中,把有筋骨、有道德、有溫度的東西表現出來”,“把文藝創(chuàng)造寫到民族復興的歷史上、寫在人民奮斗的征程中”;也要超越儒家美學傳統,樹立大歷史觀、大時代觀,賦予文藝之“道”以中華民族復興的時代新內涵,摒棄抽象孤立、空洞虛幻的內容,展現具體豐富、真實飽滿的形象,“抒寫中國人民奮斗之志、創(chuàng)造之力、發(fā)展之果”;遵循“生活就是人民,人民就是生活”的理念,將藝術家個體情感、美學理想的表現同民族復興、人民期盼相融合;以個體精神的張揚與拓展,實現時代氣象的彰顯與弘揚。

  文明演進歷史中,文化傳統的繼承與延展是一個持續(xù)不斷、未有窮盡的過程,也是一個貫穿在歷史時空中的創(chuàng)新鏈條,每一個時代都擁有建立于傳統之上的新創(chuàng)造,由此形成綿延不絕的新經典、新傳統。鏤金錯采的美學傳統,主要形成于魏晉六朝之前,如楚辭、漢賦、六朝駢文等,并影響至明清;魏晉以降,在王維、陶淵明等文人提倡與推動下,逐漸形成一種新的美學理想,即“初發(fā)芙蓉”這一更高的美學境界,主張拋棄文字的雕琢、華麗的色彩,著重表現創(chuàng)造主體自身性情、思想與人格;追求清新素雅、自然可愛的美,成為承接道家美學哲思的雅韻審美傳統,并深刻影響了此后的詩詞、書法、繪畫乃至建筑、園林、家具等各門類藝術的審美旨趣。宋代大文豪蘇軾在詞的創(chuàng)作上,既繼承歐陽修等文化大家奠定的典雅婉約傳統,又將豪放審美融入其中,從而打破“詞為艷科”的美學定式,“使詞從音樂的附屬品提升為一種獨立的抒情詩體,從根本上改變了詞史的發(fā)展方向”,開創(chuàng)了“豪放詞派”。馬克思指出,“文化上的每一個進步,都是邁向自由的一步”。歷史上每一次美學思想的解放,都會帶來更多藝術創(chuàng)造的自由,并形成一種新的審美風格與形式,由此不斷豐富、充實民族文化經典序列,不斷延續(xù)、激活民族文化優(yōu)質基因。

  當代文化創(chuàng)造中,優(yōu)秀傳統文化資源的援引、提煉及其運用、創(chuàng)化,離不開新的歷史境遇和時代條件,離不開新的審美追求和表現方式。新發(fā)展階段文藝精品力作的創(chuàng)造,需要廣大文藝工作者堅持守正創(chuàng)新,以馬克思主義文藝觀為指導,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旨歸,堅持走符合中國國情和文化傳統、高揚人民性的文藝發(fā)展道路,深刻把握新時代文藝發(fā)展規(guī)律與審美訴求,深切感悟藝術的現實脈動,熱忱描繪新征程的恢宏氣象。深度領悟中華文明的豐厚人文精神,深入挖掘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內在審美精神,既不固步自封、陳陳相因,也不割斷血脈、憑空虛造,在不斷總結傳承和創(chuàng)新的經驗基礎上,使優(yōu)秀傳統文化成為文藝創(chuàng)新的不竭源泉。

  中華傳統文化中具有深厚的天下情懷。當代中國文藝創(chuàng)造應把目光投向當代、投向世界、投向人類,在文化交流、文明互鑒中相互涵攝、溝通心靈。要聚焦民族復興偉業(yè),在表現改革開放、鄉(xiāng)村振興、綠水青山、海洋強國等中國發(fā)展變革主題中,描繪人間正道、刻畫文藝形象。要著眼前沿科技趨勢,在把握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生物科技等人類科技進步主題中,凸顯時代特點、展現中國氣象。要順應文藝創(chuàng)新走向,在運用虛擬現實、元宇宙、微電影、短視頻等技術手段和藝術形式中,融合文藝科技、激發(fā)創(chuàng)意靈感。要涵納人類進步文明,在廣采博取東西方各民族歷史文化、當代藝術和哲學智慧等文明精髓中,悉力脫故孳新,催生藝術新質,創(chuàng)造出更具審美魅力的藝術經典,塑造出更加鮮明可愛的中國形象,開拓出一個無愧于偉大時代的文藝新境界。

 ?。ㄗ髡撸焊=ㄉ鐣茖W院研究員、福建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

  責任編輯:薛 蓮

標簽 -
網站編輯 - 張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