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化認同鞏固發(fā)展中華民族大團結

來源:《紅旗文稿》2022/7 作者:青 覺 2022-04-11 10:52:45

  2022年3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內蒙古代表團審議時強調,“民族團結是我國各族人民的生命線,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民族團結之本”。各民族之所以能夠團結一心抱在一起、中華民族之所以能夠宛如家庭共成一體,在最深層次上源自文化認同提供的精神感召、價值體認和意義追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化認同是最深層次的認同,是民族團結之根、民族和睦之魂”,“加強中華民族大團結,長遠和根本的是增強文化認同”。我們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充分認識文化認同的重大意義,深刻領會文化認同的重要內涵,牢牢把握文化認同的重點方向,為鞏固發(fā)展中華民族大團結、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奮力實現(xiàn)偉大祖國現(xiàn)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培根鑄魂。

  充分認識文化認同的重大意義

  數(shù)千年來,中華民族之所以生生不息、薪火相傳、發(fā)展壯大,各族人民之所以互鑒融通、守望相助、和睦團結,一個重要原因就在于獨具特色、兼收并蓄、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為之提供深層次的認同基礎。文化認同對于鞏固和發(fā)展中華民族大團結,具有根本性和長遠性。

  文化認同有助于傳承精神血脈,為中華民族大團結凝魂聚氣。一部中國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匯聚成多元一體中華民族的歷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締造、發(fā)展、鞏固統(tǒng)一的偉大祖國的歷史。各民族之所以團結融合,多元之所以聚為一體,一個重要原因就源自中華文化的兼收并蓄、中華文化認同的凝魂聚氣。我們的先人很早就認識到文化認同的道理,并在長期的交往交流交融實踐中,孕育并傳承了以“天下”觀和“大一統(tǒng)”為特色的精神文化基因,從而以無與倫比的包容性和吸納力,塑造出我國長期以來的多民族統(tǒng)一格局。因此,融匯于中華文明精神血脈之中的文化認同,對各族人民具有天然的親和力、凝聚力和感召力,是鞏固發(fā)展各族人民大團結的重要精神源泉。

  文化認同有助于增強戰(zhàn)略定力,為中華民族大團結強基固本。當今世界正經(jīng)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各種文化相互激蕩,各種思潮暗流涌動。面對多重文化思潮的沖擊與影響,文化認同成為鞏固思想基礎、凝聚價值共識、匯聚精神力量的迫切需求。與此同時,面對世界范圍內的競爭越來越傾向于軟實力競爭特別是價值觀和話語權競爭的態(tài)勢,文化認同也成為提升文化軟實力、增強文化自信、建設文化強國的必然選擇。因此,身處大變局的時代洪流之中,保持文化清醒與自覺、堅定文化認同與自信,是增強中華民族戰(zhàn)略定力、抵御外部挑戰(zhàn)的強基固本之舉,是鞏固發(fā)展各族人民大團結的重要精神支柱。

  文化認同有助于推進復興偉業(yè),為中華民族大團結凝心聚力。一個沒有精神力量的民族難以自立自強,一項沒有文化支撐的事業(yè)難以持續(xù)長久。偉大的事業(yè)需要偉大的精神,實現(xiàn)中華民族復興的偉大事業(yè),需要以繁榮發(fā)展的精神文化為條件,需要以凝心聚力的文化認同為支撐。文化認同以其共同的理想信念感召、共同的精神價值激勵、共同的思想道德滋養(yǎng),廣泛團聚各族人民、有效匯聚前行力量、全面提升生活質量,以凝心聚力、提質增效之勢鼓足全民族的信心和干勁。因此,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國家、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新征程中,文化認同具有振奮人心、鼓舞士氣、匯聚力量的重大價值,是鞏固發(fā)展各族人民大團結、實現(xiàn)中華民族復興偉業(yè)的強大精神動力。

  深刻領會文化認同的重要內涵

  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我們燦爛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創(chuàng)造的”,要“增強各族群眾對中華文化的認同”。以歷時性的思維來看,各族群眾所認同的中華文化既包括5000多年文明發(fā)展中孕育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也包括黨和人民在偉大斗爭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這些文化內容共同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

  文化認同是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認同。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中華文化的本源和底色,是各族人民在長期的歷史互動交往實踐中培育和形成的智慧結晶。作為人類文明史上唯一一個綿延數(shù)千年至今未曾中斷的燦爛文明,中華文明所孕育的集各族文化之大成的中華文化,蘊含著深厚的人文關懷、道德情操和家國情懷,有崇仁愛、重民本、尚和合等思想信念,也有扶正揚善、見義勇為、孝老愛親等傳統(tǒng)美德,還有齊家治國、濟世經(jīng)邦、利濟蒼生等寬廣胸懷。這些歷久彌新的傳統(tǒng)文化蘊藏著無限的生機和活力,成為中華民族的生命力和創(chuàng)造力所在。作為中華民族的一分子,我們既要堅守根本,又要與時俱進,把尊重保護和弘揚各民族優(yōu)秀文化與傳承建設各民族共享的中華文化有機結合起來,傳承并發(fā)揚光大各族人民傳統(tǒng)文化中的優(yōu)秀精華。

  文化認同是對革命文化的認同。革命文化是中華文化的近代淬煉,是中華民族在反抗壓迫、擺脫奴役的革命實踐中所呈現(xiàn)出來的精神文化氣質,是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承襲與創(chuàng)新。近代以來,面對內憂外患,各族人民休戚與共、榮辱與共、生死與共、命運與共,患難相恤、愛國一家,共同凝結為團結一心、不可分割的中華民族共同體。黨和各族人民在偉大的革命斗爭實踐中同甘共苦的經(jīng)歷與體驗,飽含了崇高的政治理想和價值信念,孕育了勇于擔當、舍生取義等偉大人格品質,承載了艱苦奮斗、奮發(fā)圖強等偉大精神作風。作為中華民族的一分子,我們要牢記歷史、不忘初心,繼承弘揚具有凝聚力的偉大革命精神和革命文化。

  文化認同是對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認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中華文化的時代凝練,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偉大實踐中形成的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的文化內容。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共產(chǎn)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逐漸培育并總結出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生產(chǎn)力相適應、符合廣大人民群眾利益并為廣大人民群眾所認同的先進文化,即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面向現(xiàn)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作為中華民族的一分子,我們應在思想觀念、精神情趣、生活方式上努力向現(xiàn)代化邁進,彰顯出團結進步、向上向善的精神面貌。

  牢牢把握文化認同的重點方向

  以文化認同鞏固發(fā)展中華民族大團結,要牢牢把握文化認同的重點方向,謀長久之策,行固本之舉。為此,要緊密圍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根主線,重點加強基礎理論研究、核心價值引領、精神家園建設和道德風尚培育,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堅強的思想保證、強大的精神力量、豐潤的道德滋養(yǎng)。

  加強基礎理論研究和知識生產(chǎn),以正確理論內容豐富文化認同。沒有正確的理論指導,文化認同的問題就難以得到科學系統(tǒng)的解決。要發(fā)揮科研機構和高等院校作用,加強文化認同基礎理論研究。在關系文化認同的方向性、原則性問題上,旗幟鮮明,正本清源,高舉中華民族大團結旗幟,堅持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以正確的理論指導和豐富實踐。與此同時,要重點加強中華民族史、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以及中華文化認同的理論研究,特別是各民族文化交融匯聚成多元一體中華文化的學術理論研究和知識生產(chǎn)普及,以豐富的文化內容拓寬文化認同的廣度。

  大力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核心價值引領先進文化認同。以價值認同為核心的先進文化認同是引領一個國家和民族砥礪前行的旗幟和燈塔,也是維系一個國家和民族的重要精神紐帶。要在各族群眾中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使之成為全體人民的共同價值追求、共同思想基礎。要牢固樹立各民族休戚與共、榮辱與共、生死與共、命運與共的理念,牢固樹立正確的國家觀、歷史觀、民族觀、文化觀和宗教觀,加強現(xiàn)代文明教育,引導各族群眾向現(xiàn)代化邁進,充分彰顯社會主義的價值觀的中國特色、民族特性和時代特征。

  努力構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以精神體認培育文化認同。心靈歸屬是文化認同最重要的特征,要引導各族干部群眾深刻認識中國是全國各族人民共同締造的國家,中華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中華文明是各民族共同創(chuàng)造的文明,中華民族是各民族共有的大家庭,增強內心深處的歸屬感。語言文字是心靈溝通的重要橋梁,也是精神家園建設的重要載體,語言相通才能帶動精神交流,因而要全面加強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不斷提高各族群眾的科學文化素質。認同中華文化與認同本民族文化并育而不悖,要推動各族文化的傳承保護和創(chuàng)新交融,樹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華文化符號和形象,豐富各族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促進各民族共建美好家園、共創(chuàng)美好未來。

  積極培育良好道德風尚,以道德感召滋養(yǎng)文化認同。道德風尚是最具感召力的文化認同,缺乏道德滋潤和感召,文化認同就缺乏堅實的信仰基礎和責任擔當。要持續(xù)深化思想道德建設,堅持馬克思主義道德觀、堅持社會主義道德觀,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質,弘揚真善美、貶斥假惡丑,培育知榮辱、講正氣、作奉獻、促和諧的良好風尚。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努力實現(xiàn)中華傳統(tǒng)美德的創(chuàng)造性轉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深入實施文明創(chuàng)建、公民道德建設、時代新人培育等工程,教育引導各族人民向往和追求講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以文育人、成風化人。只要中華民族一代接著一代追求真善美的道德境界,我們的民族就能永遠團結向上、永遠充滿希望。

 ?。ㄗ髡撸褐醒朊褡宕髮W中國民族理論與民族政策研究院院長、教授,第十三屆全國政協(xié)委員)

  責任編輯:陳金霞

標簽 -
網(wǎng)站編輯 - 陳金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