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测精密 预报精准 服务精细 谱写气象强国建设新篇章 - 求是网

监测精密 预报精准 服务精细 谱写气象强国建设新篇章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记者 李红梅 2024-12-26 08:46:16

  护安全、促发展,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气象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就气象工作和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完善适应气候变化工作体系”。

  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气象工作和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各地区各部门牢牢把握气象工作关系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战略定位,不断加快推进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和社会服务现代化,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推动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在守正创新中全力向气象强国迈进。

  加快科技创新,精准预报风霜雨雪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加强监测研判,及时发布预警预报信息。”

  天气复杂多变,气象捕捉踪迹,努力提前“预料”。

  “看,市区有一块小回波正在生成!”安徽省安庆市气象台预报员注意到雷达回波图的变化。不到10分钟,回波开始增强。经过持续分析研判,当天14时27分,安庆市气象台发布了强对流黄色预警信号。不久,市区下起了瓢泼大雨。

  预报员所说的“回波”是由天气雷达发射后经云、雨反射再接收的无线电波。这些电波转换成信号后,在雷达显示屏上显示出的图像称为雷达回波图。雷达回波用不同颜色表示,比如一般情况下,绿色表示有小雨出现,黄色表示有中等强度降雨出现,红色和紫色表示有大到暴雨出现。

  洞察极端天气,捕捉短临天气,天气雷达“身手不凡”。

  除了天气雷达,还有大量高精尖的气象观测装备,从太空、天空、地面立体地观云测雨、追风捕光,每天实时“扫视”风霜雨雪变化。

  9颗风云气象卫星在轨组网运行,546部雷达组成世界最大的天气雷达监测网,地面气象观测站数超7.6万个,实现乡镇全覆盖,建设27个国家气候观象台、9个国家大气本底站、131个国家高空观测站、1300余套沿海/海岛自动气象站……时至今日,一张覆盖陆海空天的气象观测“网”越织越精密,已形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综合气象观测体系,综合观测实力达国际先进水平。

  观测是预报的基础。观什么?观的是大气的细微变化。每天,从地面到对流层的大气温度、湿度、风、水凝物、气溶胶廓线,以及高精度温室气体、植被物候等,气象观测设备“一览无余”,如同扫描一般,并详细记录。

  有了这些观测资料,结合历史观测数据,利用新一代气象超算系统,用数值计算的方法,求解系列代表天气演变过程的方程组,就是数值天气预报。

  今年,中国气象局相继发布全球中短期预报系统“风清”、临近预报系统“风雷”和全球次季节—季节预测系统“风顺”等人工智能气象预报大模型。在雷达信息、气象预报大模型、数值天气预报基础上,预报员结合经验作出天气预报。

  由我国自主研发的气象技术还有全球区域一体化数值天气预报业务完整技术体系、“百米级、分钟级”预报技术、实现芯片级自主可控的北斗探空系统技术和装备等。

  经过70多年的发展,我国气象科技能力实现从弱到强、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部分领跑的跨越,气象关键核心技术基本实现自主可控。

  技术强力支撑,预报更加精准。目前,中尺度天气预报系统时空分辨率达到区域1公里、1小时。“无缝隙、全覆盖”智能数字预报业务体系加速发展,基本建成“全球—区域—局地”一体化多圈层多要素实况业务,空间分辨率最高至100米。强对流天气预警时间提前量达43分钟,台风24小时平均路径预报误差最小62公里,保持国际先进水平。

  “气象技术不断实现突破,有力地支撑着精准的天气预报和气候预测,为农业、交通、能源等众多行业提供了科学依据,保障了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经济社会平稳运行。我国气象事业正朝着更加智能化、精细化、个性化的方向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气象力量。”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气象局地球系统数值预报中心首席科学家沈学顺表示。

  筑牢第一道防线,气象灾害性天气预警能力不断提升

  暴雨、台风来临,气象筑牢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在今年汛期一线,天气预警迅速激活基层防洪救灾的“神经末梢”——

  依托“1262”精细化预报与响应联动机制,即提前12小时、6小时和2小时分别作出精细至县、乡镇的强降水落区预报,云南气象部门的预警信息直达基层,助力当地政府、相关部门开展防灾救灾行动,在7月5日龙陵县象达镇和7月19日芒市西山乡山体滑坡发生前,成功撤离37户132人,避免了伤亡。

  为何气象台提前12小时、6小时和2小时滚动发布预警信号?

  这样的递进式服务节奏是各级气象部门在实践中探索出来的,实行“一省一策”,每个地方节奏自己把握。

  递进式节奏的背后是科学规律。天气预报是预测性科学,时间越长不确定性越大,越临近越精准,而精准预报将进一步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于是,在高影响天气和气象灾害发生演进的不同阶段,气象部门开展“灾前—灾中—灾后”全程预报预警服务。

  不仅如此,在极可能造成重大灾情的情况下,各地气象部门还会启动重大灾害性天气“叫应”服务,直接用电话等各种方式第一时间“叫应”本级党政领导、防汛指挥部门主要负责人,加速预警直接转化为防灾减灾行动。

  为提高预警信息被“看见”的概率,16个省份开始采用带弹出、发光、声音提示的“闪信”技术作为补充提醒手段。对于大规模的预警信息,地方防汛决策智慧系统采用电子围栏技术向划定范围内的公众靶向发送预警信息。

  2024年,中国气象局发布文件推广递进式气象服务机制。31个省份明确建立以气象灾害预警为先导的应急联动机制。今年以来,高级别预警“叫应”制度累计“叫应”各级党政领导、防汛等主要应急责任人34万人次。

  在横向上,中国气象局联合应急管理、自然资源、水利、农业农村、交通运输等33个部门开展山洪灾害、地质灾害、森林草原火险、农业灾害以及公路交通等气象风险预警。今年以来,共联合发布气象风险预警1.7万余条,比去年同期提升11%。

  预警是灾害性天气的“前哨”。在超算、硬核设备等技术加持下,气象灾害性天气预警能力不断提升。

  国家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已与18个省份123万个应急广播终端对接。气象预警信息3至8分钟可送达社会公众,覆盖率达99.1%,气象服务成为国内覆盖面最广、满意度最高的公共服务之一。

  预报预警靶向发布自动化、智能化水平越来越高。放眼全国,一条街道、一个村庄、一个高位湖泊、一座超汛限水库,每一个细微地理单元均能得到智能网格预报,为防灾减灾提供强有力支撑。

  融入生产生活,服务保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紧跟时代步伐,气象事业不断守正创新。气象服务已不仅仅是预报风霜雨雪,而是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助力高质量发展。

  暴雨即将来临,江苏省徐州新沂市瓦窑镇种植大户李洁,赶紧打开手机上的智慧气象监测预警小程序,查看气象预报预警信息及生产管理措施建议。

  “小程序提示在暴雨来临前,要检查沟渠,避免出现田间积水现象。我们立即就去把田间的沟渠都检查一遍,避免了积水带来的问题。”李洁说。

  新沂市共建设7个标准化农业气象科技示范园,构建包含多要素自动气象站、自动土壤水分站、农田小气候站、作物实景观测系统的农业气象自动化监测网络,对高标准农田实行直通式气象服务,受到农户的欢迎。

  农业与气象关系密切,农作物从播种到收获全程离不开气象服务。随着气象现代化加快发展,气象为农服务体系全面涵盖粮食生产全链条,农业生产从“靠天吃饭”变成“知天而作”。

  融入农业生产全链条是气象服务拓展的其中一个领域。

  在浙江省安吉县,气象部门建立观测站网和“安吉白茶产业大脑”数字茶园管理系统、“安农百事通”数字平台,气候信息集成于茶叶溯源码,茶叶品质不断提升;

  台风“贝碧嘉”影响期间,得益于江苏省气象部门海上风电气象服务保障机制,国电投南通新能源有限公司海上风电场仍保持顺利运转;

  中国气象局国家气象信息中心联合郑州商品交易所发布的气温指数,为农业、能源等行业有效对冲天气气候风险;

  今年,大型无人机开始在高原地区常态化开展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助力改善生态;

  在安徽省黄山市黟县,气象部门借助当地政务、文旅宣传公众号发布红叶观赏期预报,方便游客赏红叶……

  如今,气象的身影“嵌入”国民经济70多个行业里,融入行业生产链条,释放气象数据要素价值,挖掘气候生态产品价值,赋能绿色发展,深度服务粮食保丰、交通保畅、能源保供、金融服务、医疗健康、文化旅游、低空经济等经济社会各行业领域。

  服务成效显著:今年,各地根据气象部门干热风预警采取“一喷三防”等措施助力冬小麦减损增收约30亿斤;在现代综合交通气象服务保障优化提升路段,交通事故数量同比下降50%;能源气象服务助力81家行业用户迎峰度夏(冬);5年来年均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影响面积超510万平方公里,共增加降水近2000亿吨,防雹减损经济效益超600亿元……

  对于公众来说,每天穿什么衣服、外出旅行、要不要洗车、晚上能不能看到星星等,都可以享受到基于位置信息的个性化定制式气象服务。近年来,中国气象局共创建“中国天然氧吧”“避暑旅游目的地”“中国气候宜居城市(县)”气候生态品牌543个,地方政府充分挖掘创建地气候生态资源,积极开发培植大众化的生态旅游休养康养产品,受到人们的欢迎。公众气象服务满意度连续7年超过90分。

  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九次缔约方大会(COP29)期间,世界气象组织发布报告说,2024年有可能成为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在气候变暖背景下,气象服务的“一日不可或缺性”进一步凸显,群众生产生活与气象的关联度越来越高。

  时代发展呼唤气象事业锐意前行,不断实现跨越式发展,并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贡献智慧和力量。

  “中国气象局把气象高质量发展放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大局中思考谋划推进,加快推进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和社会服务现代化,不断完善政府主导、预警先行、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早期预警中国模式,为全球气候治理贡献方案,谱写新时代气象强国发展新篇章,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贡献气象力量。”中国气象局党组书记、局长陈振林说。

网站编辑 - 汤宝兰 张盼 审核 - 李达